汪远
  • 生日1983-08-25
  • 出生地上海
  •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 星座处女座
  • 毕业学校上海交通大学

汪远简介

汪远(1983年8月25日---- )编剧、制片人。中国青年影视制作人。大陆“80后”编剧代表人物之一,上海高格文化传播(影视)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出生于上海。

2005年6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12月创立上海高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早期投资运营各种活动及大型演出,后转入广告制作、影视制作领域。

汪远是电视剧《爱情公寓》系列的出品人、总编剧和制片人。《爱情公寓》系列为中国电视喜剧注入了清新独特的新活力。目前爱情公寓总共拍摄了四季。《爱情公寓》系列在互联网各视频网站的点击量超过80亿次。其中《爱情公寓3》《爱情公寓4》在卫视黄金档首播即获得收视率冠军。《爱4》更是以超过400万的峰值创下了【百度指数】历史之最,同时也创作了影视剧网络点击“最快破亿记录”,被誉为“中国第一神剧”。

汪远同时具有丰富的广告企划经验,有多年广告策划与执行经验,擅长将各类时尚元素融入影视和广告创意。曾服务过许多国际品牌,包括:麦当劳、飞利浦、百事可乐、百加得、力士、凌仕、雪弗兰、自然堂、淘宝网、孩之宝、华硕、观致汽车等。

1家庭环境

汪远于1983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电影世家。其外祖父徐桑楚 是中国电 影历史上德高望重的事业家。时任上海电影局副局长兼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自建国以来,曾组织拍摄了《城南旧事》、《芙蓉镇》、《十字街头》、《鸡毛信》、《庐山恋》等200多部影片,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可谓是“中国电影亿元票房之父”。

父亲汪天云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编剧,中国作家协会成员,汪天云教授编写的《开天辟地》于1992年获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3年调任上海教育电视台副台长。2001年起担任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市电影评论学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

自小受家庭环境影响,汪远对文学创作和戏剧表演就表现出超常的兴趣。并在上海市少年宫学习演讲与表演,曾经代表学校参加上海市首届小学生辩论赛担任四辩,并最终夺得冠军。虽说从小偏爱文科,但汪远不算偏科,初中高中就读的上海市延安中学是一所以数学理科闻名的重点中学,大学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主修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

然而,汪远对影视的爱好也许是基因带来的,在大学期间,他就“不务正业”地朝此方向发展。作为交大学生话剧团的艺术长生,他需要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话剧的表演和排练,同时业余时间,他自发地开始创作校园电影的剧本。其中和老搭档韦正导演制作的校园独立电影《我的太阳》成为了汪远在交大期间的代表作。(《我的太阳》是一部总成本不超过5万元,由一群平均年龄不满21岁的在校学生,花了280多个日夜完成的114分钟的长篇喜剧电影,曾在全国50多所搞笑巡回放映,凭借着清新的风格和搞笑的情节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2写作经历

作为编剧,汪远说这是他不得已而为之。但他却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

编剧独立电影

独立电影《我的太阳》(2004)时长:114分钟

校园电影《逆转流星》(2007)时常:96分钟

编剧 电视剧代表作

爱情公寓1(2009)20集

爱情公寓2(2011)20集

爱情公寓3(2012)24集

爱情公寓4(2014)24集

主要广告 / 微电影

(2007)《“麦当劳”超值达人》系列

(2009) intel《爱情公寓外传》

(2012) 百事淘宝《为可望而创》

(2013)乐事《谁是你的菜》

(2014)百事群星《2014把乐带回家》

其他参与编剧

电视剧《一克拉梦想》

微电影《校园英雄》

主要编剧合作人:邹杰

3高格文化

2005年12月,汪远正式成立“上海高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

汪远和罗伯特.麦基

汪远和罗伯特.麦基

起初,高格文化的主营业务是文化演出及活动运营。

主要投资运营的演出有:

2006年8月12日 王力宏“盖世英雄”上海演唱会(上海体育场)

2007年04月20日、21日 张学友“好久不见”世界巡回演唱会上海站(上海体育场,2场)

2007年5月起,高格文化发生重大人事变动,主营业务也相应的发生根本性转变,韦正正式加盟上海高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合伙人身份兼任 导演 / 制作总监,汪远与韦正重新开始了他们大学时期就开始憧憬但未完成的影视制作的创业道路。《逆转流星》就是07年后,高格文化出品的第一部校园电影,并获得广电总局的发行许可证。

高格文化网罗了许多年轻的制作、创意、制片、后期的青年人才,逐渐形成了策划、拍摄、制作及发行的成熟体系。尤其是其在2008─2014年间推出的电视剧《爱情公寓》系列更是在市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国内拥有千万计稳固的收视群体尤其是年轻观众。

在电影领域,高格文化传播具备电影出品制作资质,和国内外众多电影龙头企业──如上影集团、华谊兄弟、华策、克顿等大型企业有这多层次全方面的合作,并先后参与了多部电影的策划、制作、技术支持等合作。

4重要荣誉

 

2005年钟青春喜剧片《我的太阳》获Sony DV盛典最佳导演奖(韦正)

2007年《逆转流星》获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喜剧片创作奖

《爱情公寓3》获得2012年国剧盛典最受欢迎网络电视剧奖

《爱情公寓3》获得2013年百度沸点最佳华语剧集奖

上海作家协会 成员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 理事会员

5爱情公寓

《爱情公寓》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荣誉出品。上海高格文化传播(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承制。

由陈赫、娄艺潇、孙艺洲、王传君、李金铭、金世佳、赵霁、李佳航、邓家佳以及赵文琪领衔主演。故事围绕一幢名叫“爱情公寓”的普通出租式青年公寓,讲叙了公寓内的青年男女之间所发生的形形色色搞笑、离奇、浪漫、感人的故事。

截止至2014年,《爱情公寓》一共制作了4季。

2009年8月5日首播第一季,

2011年1月24日首播第二季,

2012年7月30日首播第三季,

2014年1月17日播出第四季。

汪远亲自担任编剧主笔,同时兼任制片人。韦正担任导演。倪晨峣(高格文化合伙人之一)担任监制/执行制片人。

始于一个广告

《爱情公寓》的缘起,其实非常与众不同。最初,“爱情公寓”本是一家台湾的SNS社交网站,进入内地市场后,为了推广该网站,便与上海电影集团展开合作,并与汪远和他的制作团队开始接洽,原本的目的只是制作一条30秒的电视广告tvc。

由于在大陆电视广告投放价格高昂,拍摄投放广告的性价比的确并不理想,在汪远等人的的建议下,计划推出一个以“爱情公寓“冠名的电视剧,把网络交友的各种好玩的故事物化成现实存在的一所公寓,讲述的就是青年那女合租的各种好玩故事。

正是因为初始宗旨就是为了推广同名SNS网站,所以观众们可以从剧情中看到不少关于该网站的植入广告内容。又同样是因为以80后网民为目标受众,所以在情节与台词上应用了不少网络流行的段子,搞笑方式也是借鉴了不少美剧的模式,没想到一炮而红。第一季的成功,便让主创们自信心大增,于是就又有了第二季和之后的一切。

2010年,剧组拍摄完爱情公寓第二季之后,“爱情公寓”SNS交友网站处于战略调整,退出了电视剧投资赞助项目。由上海辛迪加影视有限公司接力,辛迪加与高格文化一同继续出品和运营《爱情公寓》后续项目开发。

爱情公寓不止是电视剧

爱情公寓第一季至第三季登录荧屏和网络以来,以黑马的姿态创下了无数奇迹的记录。

2013年起,伴随着《爱情公寓4》的问世。

更多爱情公寓的周边衍生开发也还在继续。包含:卡通、图书、服装、文具、漫画、文具、小说等。

另外《爱情公寓》的自主周边品牌“公寓总动员”也正在筹备之中。

另外:关于传言已久的《爱情公寓大电影》何时提上日程?汪远表示:钱不够演员未定剧本暂无,一切保密!

6争议事件

借鉴美剧

《爱情公寓》本是同名交友网站定制投拍的一部推广剧集,2009年在江西卫视开播,2011年在东方卫视播出第二季,2012年在安徽卫视联合播出第三季。电视剧围绕一幢名叫“爱情公寓”的出租公寓,讲述了七个年轻男女之间发生的故事。自第一季开播以来,这部非著名导演、编剧、演员阵容的情景喜剧就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引来巨大反响。在第三季播出后收视高涨的同时也引来无数骂声,抄袭风波如影随形。在《爱情公寓》一、二季的重口味、无厘头路线中,借鉴美剧似乎还只是配菜作开胃调羹之用,相较于本土偶像剧洒狗血的剧情,这部剧只算小打小闹,观众也对这部诚意之作抱以宽容心态,但是在万众瞩目的《爱情公寓》第三季播出之后,风波上升为“门”事件,主要借鉴了美剧《老友记》、《老爸老妈浪漫史》等,抄袭话题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官网。

对于《爱情公寓》的抄袭事件,网友呈现两级分化的态势。力挺派认为观众看得开心就好,而且《爱情公寓》中结合了国情自制了接地气的经典台词,如网络用语和对明星、节目的调侃,剧组对于抄袭及时致歉的态度和行为是值得赞扬的。反对派则认为借鉴几个笑点情有可原,但整篇照搬就太令人失望了。

对此,汪远毫不避讳说自己确实是在学习美剧,但否认是抄袭。“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情景喜剧本就是美国人发明的,每个人再创造的前提就是模仿,情节、表演、节奏、处理方法,我们和美国人的差距并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至于有一些神同步的场景,我得承认我们做的还不够好。但是不能否认爱情公寓里大部分的东西是“接地气的”,是来自于中国年轻人自己的生活的,这是美剧里不可能有的,事实已经证明,爱情公寓替代不了美剧,美剧也替代不了爱情公寓,也许这就是他存在的价值。如果大家抱着大家来找茬的心态看《爱情公寓》,那你未免太累了,我从来没有自称大师,我只是一个门徒。爱情公寓的宗旨是代价看了能够笑,能够放松。我们会继续学习和研究美剧,争取拍出有中国特色的美剧。我们还在路上。

赖宝事件

2012年8月4日凌晨,网络段子手赖宝公开表示《爱情公寓》抄袭,并称,自己之前有本叫《赖宝日记》的小说,而里面有些段子被用到了剧中,并斥责剧组抄袭。 次日下午15时左右,《爱情公寓》剧组也就赖宝所谓的抄袭之说发表了公开声明。声明表示,《爱情公寓》汲取了不少元素,包括不少网络流传的经典桥段,也因此给段子的原作者造成了一定困扰,“我们表示最诚挚的歉意。再次向互联网上所有的段子原作者致敬,你们才是真正的欢乐创造者。”

对此事件,汪远表示从未看读过赖宝的《赖宝日记》。“但是爱情公寓的创作过程中的确会采用一些网络流传的俏皮话和搞笑桥段,但是这写大多无法鉴定出处。但如果能够确认某句话的确是某位段子手创作的。例如“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确是赖宝曾在2003年前创作的。那我们就应该也必须承认他的付出和创意价值。未经别人允许不是故意,而实属追述困难。该道歉就该道歉。网络原创力是要靠大家一起来保护的,因为它的确有为爱情公寓加分。

剧组表示:任何网络段子被爱情公寓采纳,原创作者可以联系剧组。经确认属实后,我方可将按原创每千字万元的标准补偿稿酬。承诺对《爱情公寓》全系列作品有效。

赖宝也就此事进行了回应,并称剧组这种正视的态度很难得,值得肯定,“有个态度就很赞,稿酬算了。国内影视流氓太多,大多是‘用了你能把我怎么的’的态度,能有个道歉真是可以了。”

《爱情公寓》剧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事情已经和解,而剧组也不希望这件事情发展成一场网络骂战。至于是否有其他人找到剧组讨要稿酬,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并没有人就这件事和剧组接。

7相关报道

爱情公寓4收视率爆表 网络第一神剧诞生过程

作为一部堪称偶像级的系列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前三季屡破网台播放量、收视记录,更积累了大量的“死忠”粉丝,《爱情公寓4》的开播可谓万众期待,惊人的播放量数字证实了该剧的人气。《爱情公寓4》正式上线后的24小时内,两集总播放量就超过了1亿次,全系列单日播放量破1.5亿,超过5000万用户观看,抢占流量超全国总带宽的4%,超过一半的用户使用移动端观看,全国每10台智能手机中就有1台通过爱奇艺与PPS双平台观看“爱4”,网友不禁惊呼“网络第一神剧诞生”。

除了台词得到网友热烈回应外,主演们全新炫目神秘的造型也获得了网友的追捧。在预告片中,单唐悠悠一人,就有古装武士和古装美女两款全新造型出现,胡一菲变女超人,曾小贤化身蝙蝠侠,吕子乔则恶搞魂斗罗,唤起许多观众儿时的回忆。最引人遐想的则属一个戴京剧脸谱的神秘黑衣人,很多网友表示“张伟、关谷,傻傻分不清楚。”

自《爱情公寓4》开拍以来,有关“大牌客串”的各种曝料就一直没有停过,林志玲、周杰伦、林丹等先后被传加盟,但均未得到官方确认。如今,“双核”版预告中胡歌、何炅、杜海涛、武艺的亮相终于让首波客串阵容曝光。预告片中,胡歌疑似成为插足“悠关恋”的第三者,“色诱”唐悠悠。此外,人气“快男”武艺也以一身学生打扮出现在片花中,造型清新且纯情,而何炅的角色则令许多人摸不着头脑,有网友猜测他可能在剧中本色出演一名老师。导演韦正直言,无论从什么角度看,“爱4”都将是《爱情公寓》系列中最好看的一部。编剧汪远则透露,“爱4”的剧情较前三季都有升级,“写《爱4》的时候,我自己的笑点变得比以前更高了,所以以前看得上的笑点,现在看不上了。”

备受关注之余,《爱情公寓》系列也总是伴随着争议。在前三季播出时,曾有网友指出剧情和热门美剧颇为相似,疑似抄袭。对此汪远回应:“我的确会受一些美剧的影响,但《爱情公寓》永远不可能替代美剧,美剧也不可能替代《爱情公寓》,最重要的是我们做好自己。”

《爱情公寓4》年初拍摄结束后,女主角娄艺潇在微博贴出自己目睹爱情公寓拆除时怅然若失的照片,随后陈赫、邓家佳、王传君、孙艺洲、李金铭也纷纷发出离别感慨。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爱情公寓》已经完结的时候,汪远忽然又改口称“爱5未必不可能”,他狡黠地说:“我从来没说过一定没有(下一部)。只是希望大家现在先把关注点放在‘爱4’上。”

汪远 韦正 记录“80后说不完的事”

韦正和汪远在工作室。他们手中拿着的都是《爱情公寓》道具的衍生产品。

《爱情公寓3》在各大卫视结束了第一轮播映。从2009年第一季开播,到2011年第二季大热,再到2012年第三季收官不久,这部常被媒体拿来与美剧《老友记》相提并论的系列片,让“80后”总编剧汪远、总导演韦正逐渐为人所熟知,甚至时而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都说,三十而立。2012年,1982年出生的韦正和1983年出生的汪远,一边极力宣称“还是20来岁的青年”,一边坦然承认“自我感觉早已立了业”。这两个地道的上海大男孩,在合作前已凭着自身努力获过不少艺术奖项,合作后推出的影视作品在同龄人中叫好又叫座——无论是学生时代便得到导演王家卫褒扬的“处女作”《我的太阳》,还是毕业“下海”后首次尝试即获广电总局放映许可证的《逆转流星》,亦或是在年轻人中极富盛名的《爱情公寓》系列。

他们因为《爱情公寓》为人知晓,却至今不愿给它下定义。他们是“代表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的忠实拥趸,亦不忘“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带着“想玩儿就一起”的口号,将公司从08年的6个人发展到12年的近30人,其中不少是他们的同学。他们喜欢颠覆传统,却会关照记者“文章里一定写上:感谢家人”。

这项事业,他们称之为“玩”,而且玩起来还很认真。

“艺不压身”与“影三代”成黄金搭档

记者:“拍处女作《我的太阳》给你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汪远:“要敢于向社会索取支持和帮助,坚信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韦正:“感染身边的人,再改变外部的人。聚合更多人的力量,才能完成更大的梦想。”

眼前的韦正络腮胡没剃净,衣着随意,不修边幅,爱穿一双翠绿的洞洞鞋,即使给学生做讲座也拖着,和身旁飘出优雅男士香水味、潮T配休闲西装甚至连鞋子都能用“低调的华丽”来形容的汪远风格迥异,但,他们都是文艺青年。

1999年,韦正以话剧艺术特长生身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2000年他转系到媒体与设计学院,尽管要降级一年,但他铁了心要做视频创作。“导演四件宝:表演、镜头、音乐和技术。”韦正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韦正出生于教师世家,上两代都是理工医科老师,但父母从未间断过对他艺术修养的培养。因为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话剧,自1992年拿到CCTV全国相声小品大赛铜奖起一直“领奖领到手发软”的他,知道许多表演的门道;因为学过画画,他对色彩、明暗、画框内位置安排等镜头处理颇有心得;因为从小练钢琴直至通过十级,他对音响效果、背景音乐、歌曲的编排、选择甚为敏感;因为本科念的是电影电视专业,他对影视技术并不陌生。“父母曾教导我‘艺不压身’,现在特别感激他们。”

如果说韦正是“主动”接近艺术,那么汪远则是“被熏陶”。汪远的外祖父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父亲也在上影集团工作,可谓是个标准的“影三代”。较之大多数人,汪远打小就有更多机会接触国内外一流的影视作品,“我初一的时候就看《老友记》,那时有多少人知道这部美剧?”时至今日,他还记得《爱情公寓》第一季刚推出,当看到有媒体将其称为“中国版《老友记》”时,他和韦正都有些吃惊,“要这么打比方,我们真比不了”。2001年,从小学习朗诵和表演的汪远,同样以话剧艺术特长生的身份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有趣的是,他并没有选择影视专业,而是念了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汪远与韦正的第一次合作,是2002年在交大话剧团一起合演沙叶新的作品《尊严》,当时“台柱”韦正饰演主角,新人汪远还只是个跑龙套的。2003年,韦正大四,想拍个校园DV,找了包括汪远在内的几个同学问“要不要一起玩儿”,花了8个双休日加五一长假7天,总共23天就把《我的太阳》拍完了。

汪远清楚地记得,2004年12月2日,这部风格类似《爱情公寓》的“处女作”在交大公映,已经毕业的韦正没有来,闵行校区菁菁堂座无虚席,笑声不断。后来,《我的太阳》获索尼DV盛典最佳导演奖,“是导演王家卫给导演韦正颁的奖”。再后来,教育部让他们带着《我的太阳》去全国八所高校巡回放映。

“《我的太阳》创作意图很简单,就是想通过喜剧形式表现大学生活的美好,以各种有共鸣的故事纪念青春年华。”韦正直言,这部片子如今看来很粗糙,但有意义的是,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啼笑皆非却让他们迅速成长,也正是通过03年的这次合作促成了这对“黄金搭档”。

问及拍《我的太阳》哪出戏印象最深,两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当属某晚拍男女主角在自助银行遭遇停电的桥段。“拍了3分钟,银行喇叭里就有人喊话,再过2分钟,就见门外警灯闪烁一片,110都来了!”韦正说,他们为了拍出停电的效果,用布把银行里的灯全盖住,引得摄像头那边的银行工作人员一阵紧张,而且他俩天真地以为银行在学校里就归学校管。“当晚10点多打电话给学校团委书记,好一顿解释才把我们‘解救’出来,第二天我们还去分管支行找行长说明情况”。说完,两人大笑起来,“刚开始拍戏不懂的地方多着呢,尽管现在被我们麻烦过的人多了,但遭我们添乱的基本没有了”。

汪远在《我的太阳》戏里是个台词不超过5句的小角色,戏外却是“管大家吃饭的”制片人,“其实当时连制片人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对于“自掏腰包”的第一部作品,学经管的汪远表现得相当“精明”:开机总选下午,为的是“避免”给大家买午饭;拍早晨的戏,上食堂买70个包子配2大桶饮用水当早餐,“打发”了30来号人;找康师傅绿茶做赞助,这款饮料便成了剧组唯一的“标配”用水;让话剧团老师参演片中角色,再请他找来上海大学读影视表演的学生饰演重要角色;托姐姐、求哥哥,“一分不出”搞定了办公室、豪宅、饭馆等特殊用景……

“虽然这部片子没赚钱,但我觉得至少达到了自我实现的目标。”汪远说,“正是从《我的太阳》开始,我自认为‘立业’了。也是从这部片子开始,在影视创作方面,我第一次感觉父亲对我有了信任与期待。”

“下海弄潮”,首部片子就获“龙标”

记者:“一路走来,你们觉得自己幸运吗?”

汪远:“总体算吧,至少我们走到今天了。”

韦正:“得看怎么定义‘幸运’,只能说麻烦都不‘致命’。”

2003年暑假,即将大四的韦正去了还在筹备中的上海东方电影频道总编室实习。2004年7月,韦正毕业留用,进电视台工作。在一个还没开台的频道总编室工作,韦正“什么都做”,参加过谈判、采购过片子、看过节目录制,甚至因为一场电影首映式选择了没有寄包柜的场地,他还给500多个记者看过包。在韦正看来,这段不长的工作经历很重要,让他知道了“电视是怎么回事”,见识了电视运作的各种形态。同年12月在一个罕见的大雪天,他辞了职。

2005年,离开了东方电影频道,韦正投身美国派拉维国际传媒公司《智慧财富》节目做编导,同年6月任该节目中国区总导演兼制片人。这是个现场直播互动电视秀,365天每天超过10小时的工作强度、直播期间出现的各类问题,让他的现场管理能力、危机处理反应得到极大的提升。“当我可以带团队独当一面时,我觉得自己‘立业’了。”韦正说,“这份工作留下的‘后遗症’,是我变得特别容易急,所有问题都必须当场解决。”

韦正在事业上如鱼得水时,大四的汪远还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实习。由于积累了一些人脉,2005年6月毕业后,他与一位长辈开了家名为“高格文化传播”的公司,做明星演唱会。他们做的第一场演唱会是2005年9月作为艺术节活动之一的五月天“当我们混在上海”演唱会,第二场是2006年8月王力宏“盖世英雄”上海演唱会,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是2007年4月张学友“好久不见”世界巡回演唱会上海站。尽管第一场“没亏钱”,第二、第三场都盈利了,也让汪远赚到了“第一桶金”,但他还是决定收手。

在“与其赌别人,不如赌自己”的信念下,和朋友拆伙后的汪远2006年12月将公司改名为“高格影视制作公司”,拉老拍档韦正入伙。其实在《我的太阳》后两人的合作并未中断,韦正即使因为工作疲于奔命,汪远的毕业作品他依然“两肋插刀”。于是,新公司成立后,他们斥资200万在2007年5月1日推出了《我的太阳》的姊妹篇《逆转流星》。校园风的《逆转流星》继续走轻松幽默又不乏积极向上的路线,韦正记得,2007年8月19日这部影片在交大公映,恰逢16级台风“韦帕”过境上海,菁菁堂1800个座位硬是挤了2000多个人。

“和以往作品不同,这是我们第一部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龙标’,也就是放映许可证的影片。”说完,汪远耸了耸肩,“但相同的是,由于创作团队和演员都不知名,片子本身也不够商业化,最后没有电影院肯放映。”

幸运的是,当汪远带着这部影片参加2007年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时,拿到了最佳喜剧片创作奖,“当时一起PK的还有《投名状》、《长江七号》这样的大片”。更幸运的是,通过那次电影节,橙天娱乐决定买下《逆转流星》的版权,没让他们蚀了本。

2008年,考虑到上海500强企业、4A广告公司资源特别丰富,汪远和韦正决定在公司定位上加一条“广告制作”。汪远分析,他们擅长做剧情片,就以影视制作工作室的形式接广告,提供从撰写脚本到拍摄再到后期出片的“一条龙服务”。“一年能拍30多条,1万到几百万元的广告都做过。”汪远告诉记者,“结果‘看上去很美’,过程只有自己知道,那时跟人谈10次,大概只有1次能谈成。”

记录美好,留下一代人的思辨

记者:“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定义《爱情公寓》的片种类型?”

汪远:“我们不愿意被定义,这片子也无法被定义。”

韦正:“所谓‘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能定义说明做得还不够新。”

在广告拍得风生水起时,一家台湾交友网站找到他们,表示愿出100万拍广告,再砸1000万做宣传。“这么花钱太浪费!”韦正当即表示,不如把钱全给他们帮网站做电视剧,“宣传效果一定超乎预计”。但在当时,无论是网站,还是韦正和汪远,“谁都没玩过电视剧”。

最后,这家名为“爱情公寓”的网站终于接受了拍电视剧的方案,也由此催生了汪远和韦正最重要的作品——《爱情公寓》系列。投资方最初只愿给他们60万试拍两集,按《爱情公寓》里经典台词的说法,真是“钱不够、演员未定、剧本暂无”。

创作剧本时,汪远还是选择了喜剧风格,他说自己深受周星驰电影的影响,“想塑造一群没个性但有特点的小人物”。片名虽叫《爱情公寓》,但剧情却不完全围绕爱情展开,而是“讲年轻人都会经历的故事”。汪远在叙事上采用多线并进的方式,试图打破中国情景喜剧固有的单线式模式,“写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哪个角色能活下去”。

汪远3天写完两集后,韦正开始了“痛苦”的选角。来面试的有以前一起拍过广告的,有朋友和朋友介绍的,有艺术院校的学生,总共100多个人。“好多人大热天乘公交车来,他们不认识我们,我们也不知道他们。”

试拍片出炉,为了检验“笑果”,汪远和韦正找来100多个白领和大学生当“小白鼠”。多数“小白鼠”是陌生人,韦正说,这是为了看清片子的反响,“不认识的人会说实话”。所幸结果不错,90分钟里“小白鼠”笑了200次。

如果问汪远和韦正,《爱情公寓》到底是个什么剧?他们仍给不出确切答案。“青春、励志、偶像?但我们也有枪战、武打、恐怖、古装,第三季还尝试了游戏和电影……”在《爱情公寓》三季作品外,他们还做了《爱情公寓》“沪语版”,做了主题T恤、CD、道具复制品等衍生产品,“所以《爱情公寓》不是一个概念可以定义的”。

“有没有人从没看过《爱情公寓》却整天看关于它的微博?”这是前阵《爱情公寓3》热播时网上流行的一条经典段子。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让汪远和韦正都大吃一惊,直呼“我们没这么营销和炒作过”。热议免不了争议,《爱情公寓》收获好评的同时,也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骂声最高”的,一是“笑点”越来越少,二是段子越抄越多。对于第一点,汪远觉得可能是观众对第三季期待太高,“总想着我要笑,反而笑不出来了”。另外,汪远感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制作团队在成长,演员在成长,片中的人物也在成长,故而展现出来的没心没肺少了,思考人生多了,让人“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关于第二点,汪远坦言“笑点”除了原创外,确有不少网络段子,“互联网像海滩,笑话像贝壳,《爱情公寓》做的就是把贝壳收起来,打磨后串成项链送给大家”。早在做《我的太阳》时,汪远就喜欢在交大BBS的joke(笑话)版找灵感,“分享,是最基本的‘互联网精神’。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看到好玩的,就想让更多人看到,一起笑”。汪远说,争议让他感觉《爱情公寓》似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但无论怎样,我们还是会带着初衷做下去,描述一群可爱又努力的同龄人,记录这一代人经历过的美好,留下我们的思辨与成长”。

每个年龄层都有自己的故事

记者:“除了《爱情公寓》,你们想过做其他的吗?”

韦正:“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爱情公寓》里不断做尝试。”

汪远:“饭得一口一口吃,我们的终极梦想是做电影。”

即使合作多年,应着那些“不必要的坚持”,汪远和韦正时常争执。

为了保证出片质量,韦正永远是汪远的第一个“小白鼠”。汪远常常写一段就让韦正看看,“韦正是总导演,他要是不喜欢就不拍,或者最后给剪了”。韦正说,每每此时就要进行一番“拉锯战”,“我说删3句,他说删2句;我说不好笑,他说我有点问题……就这样不停讨价还价”。

汪远确实很爱惜自己的“孩子”,而且有些恋旧。比如,从《我的太阳》到《逆转流星》再到《爱情公寓》系列,男主人公总有叫“陆展博”或“阿博”的,女主人公总有一个“馨儿”。比如,问起他如果做《爱情公寓》电影版要删戏份该怎么办,他会痛苦状抱头半天说“好难”。

当然两个人也有相同的坚持。比如抛开当下最红的谍战剧、战争片,不碰永不过时的古装剧,而是沉浸于“没有婆媳、孽债和第三者”的《爱情公寓》。汪远说,中国的变化太大,每个年龄层都有自己的故事,他是80后,就写“80后说不完的事儿”。他承认这部承载着“互联网精神”的片子,充斥着当下年轻人“不吐槽会死综合征”、“乐于自嘲”的心态,年长的观众确实较难争取,因为“有些‘梗’不玩网络的就真不知道”。

再比如,他们一直在《爱情公寓》中加各种类型片做“调料”。韦正说,这是在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做什么像什么”:恐怖桥段可以吓死人,感人桥段可以哭死人,搞笑桥段可以乐死人……“看到‘决战紫禁之巅’,会有人明白我们的野心是做电影。”汪远说,“我们一直在做没做过的东西,但大家看到的,都是我们提前很多时间准备的。”

采访最后,汪远告诉记者,“汪”、“远”两个字去掉偏旁拼一起,就是他们的核心精神——玩。“但得玩得有意义,玩得认真!”韦正在一旁笑着补充。在他们身后,是深夜11点还灯光通明的工作室,和一群仍在忙碌的年轻人。

韦正:“魔鬼式拍摄”

韦正:“你看这剪辑室有什么特别之处?”

记者:“没有挂钟?”

韦正:“也没有窗户,让人不知黑夜与白天。”

没有人会否认,韦正是个“工作狂”。

作为总导演,《爱情公寓》每场拍摄韦正都在。“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韦正一脸坏笑,“这意味着,剧组里所有演员都崩溃过。”据说,几乎所有演员都投诉过韦正“泯灭人性”:为了保证拍摄质量,每天早晨7点开机不算,有演员赖床,他还让人去撬房门!

韦正的拍摄流程可谓“魔鬼式”:演员先得把台词说下来,而后一遍遍加细节处理,再换N种表演方式,之后换机位再来。“别人1天拍两集,我们3天才拍一集,翻了别人整整6倍的时间。”最“可怕”的是拍《爱情公寓3》中的“决战紫禁之巅”,这个融古装、武打、科幻、游戏CG场面仅长6分钟的片段,竟花了4天拍了200多个镜头,耗费7个月才制作完成。

离开片场,后期进机房剪辑,韦正依旧“尽显魔鬼本色”:先把所有素材导进电脑里,带着剪辑组把各种细节处理、各色表演方式、各类机位挨个儿看一遍,“不是说拍的最后那条一定是最好的,有些细节处理当时觉得有必要,后期看又觉得做作,那就用前面朴实的那条”。并不是精挑细选出当下认为最好的片段剪在一起就完事儿,第二天做新素材以前,韦正必做的是把前一天剪的再看一遍,“昨天看那是当事人心态,放不下这个、舍不得那个,今天看就成了旁观者,客观中立,要改要删都爽气”。

如此打磨,一季20集的片子往往要剪上大半年。在这期间,韦正戏称自己“把家都搬到了剪辑室”,尽管他的家距离工作室仅500米之遥。牙刷、毛巾、肥皂、换洗衣物、洗脚盆等等生活用品,加上3台高配置的电脑,以及整日帮着机箱散热的电风扇,把不足6平方米的剪辑室塞得满满当当,“所有要用的都在我伸手可及的范围内”。在韦正看来,这个难分昼夜、终日盘旋着电脑轰鸣声的逼仄空间有一种魔力,剪起片来特别心静。

汪远:“离开东八区”

记者:“你是从小热爱写作吗?”

汪远:“不是,即使到现在也不算很喜欢。”

记者:“你觉得自己当编剧有什么优势?”

汪远:“我只是天生不惧怕写字。”

在一间15平方左右的房间里,没有人声的时候,键盘就噼噼啪啪地合唱,涂满各色笔迹的稿纸杂乱摊满一桌,伴着未吃尽的盒饭,地上散落着几只夹脚拖鞋,似乎很难在地上觅到脚的踪影,它们不是被蜷在座椅上,就是被搁在台面上,这是汪远和他《爱情公寓》编剧团队的办公之所。

“这段我们要押ou韵,什么吼啊手啊……”一名编剧环顾四周说道。“‘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娱乐基本靠手’那不是赵本山小品嘛,得换两个字。”汪远摇摇头。“‘看这里,看这里,看这里’这句话……”另一名编剧还没说完,就被汪远抢了白:“这句不能用,《爱情公寓3》第一集就用过了!”

汪远的记性很好,比如回忆过往能精确到月份甚至日期,比如讨论台词能具体到集数。汪远说,那是因为每句台词都是他的“孩子”——他生产出它,与编剧团队不断优化它,看着它在市场上红火或遭冷遇,“也有台词在后期被剪了”。

这几年《爱情公寓》的编剧模式不断调整,从最初试拍阶段的汪远独写,发展到如今的6人团队。创作过程通常是汪远和韦正先商量着写出故事梗概,接着汪远创作分集剧本,编剧团队合力加笑点后让导演组提意见,而后再修改。团队合作使得讨论、毙稿成了家常便饭,外加考虑笑点的“新鲜度”,汪远说,“炮制”一集“翻来覆去至少改要10来遍”。在这里,人多力量大不假,慢工出细活更真,“当年我3天写两集,现在7天都未必能写出一集”。

因为创作,汪远调侃自己“早离开了东八区”:13点起床,到公司处理业务,18点吃第一顿饭,20点回家陪太太,23点太太睡下后他开始写剧本,凌晨4点吃第二顿饭,一直写到太太起床了和她聊会儿天,8点她上班后他去睡觉。

"半夜12点到上午6点真是最佳工作时间,这时‘东八区’的人们基本都睡了,没有电话、没有短信、没有网络轰炸。”